【抗癌勇士】DJ鄭啟泰父親患直腸癌三期術後康復 徵狀:有便意無法順利排便以為便秘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3/04/26 17:40

分享:

分享:

DJ鄭啟泰父親患直腸癌三期,最初以為便秘,徵狀是有便意但無法順利排便。

自由藝術創作者鄭啟晞(Fiona)是DJ鄭啟泰的妹妹,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間,她的父親體重一直下降,數月後經檢測發現患上大腸癌。

她在父親病榻期間陪伴左右,在候診室中沒有閒着,拿起畫筆速寫所見所聞,在冷冰冰的醫院卻留下不少暖透人心的人與事。

鄭啟晞在香港修畢中五後到加拿大升學,之後一直在當地工作、結婚、生兒育女達30多年。

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肆虐,她身處的加拿大多倫多封城。「這時候父母若要看醫生,家人不能陪伴,因父母英文不靈光,怕他們看醫生時我們未能陪伴在側繙譯,於是當10月往來多倫多與香港的直航機復航,便帶他們回港暫住。」事實上她父母在疫情前經常加拿大香港「兩邊飛」,回到語言熟悉的香港,更覺親切。

父親直腸檢查發現患癌

一心以為安頓好他倆兩個月後,Fiona便返回多倫多,但因為又封城,她因此暫住下來。

她的父母都有一貫的長者慢性病如血壓高、膽固醇,鄭爸爸回港後,主動提出做一個照腸檢查。「他感覺到身體有些不對勁,但一直沒有透露。」事實上鄭爸爸早在一年前,已見有徵狀,如有便意卻無法順利排便。「初時以為是便秘,其實是直腸的腫瘤壓住神經,令他產生便意。正因為這些不妥,於是勇敢主動地說要做腸道檢查。」Fiona說。

2021年3月10日,他們一家人以輕鬆心情把爸爸送到醫院,以為他只是接受一個簡單的直腸檢查,哥哥鄭啟泰還選了中環一間他們很喜歡的餐廳,打算吃完豐富的早午餐後,便可以回醫院接爸爸出院。豈料不如他們所想,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到下午3時才收到醫護人員的來電,指爸爸有胃炎及幽門螺旋菌,已處方藥物,惟同時發現有一腫瘤,醫生即場已判斷到為直腸癌。

把身體交托醫生全心治療

平日最愛寫書法的鄭爸爸當年83歲,健康向來不俗,精神矍鑠,在女兒心中猶如巨人的他獲知患癌事實也有害怕的時候,但當曾患癌症的友人與他傾談過後,覺得事情並非想像中壞,在手術、電療及化療後,精神許可下,也會天天提筆練習書法,態度樂觀正面。

「我用了10分鐘時間在心中組織如何告訴媽媽,但我心裏確定一件事,便是一家人要盡量保持生活如常,不要被此事打亂。父母知悉後,對此事都接受抱正面態度,由那時開始,我們陪伴他一起面對這條抗癌路。」

鄭啟晞說:「書中的畫是我畫的,每一句文字也是真實的對話,或是當時我看到的場景及感受,每一句話都是發自內心。」(湯致遠攝)

護士媽媽處理造口袋

父親確診後,便展開連串治療,因Fiona留在港,一切他的身體檢查及治療便由她陪伴,平均每星期到醫院檢查或治療兩次。鄭爸爸到私家醫院進行電腦掃描,確定為直腸癌三期,先接受5次電療,然後以微創手術切除腫瘤,緊隨是每兩周一次化療,共12次。「幸運地爸爸對化療的反應甚佳,無副作用,連頭髮也沒甩掉。爸爸手術後有段時間要裝上臨時造口袋,因我媽媽是退休護士,處理這方面十分熟悉。」去年年尾,鄭爸爸已將腸道駁回,毋須再使用造口袋,生活已重回正軌。

每一次候診期間,她總會取小畫簿來練習速寫,畫爸爸、畫候診室內的眾生相,有病人、陪伴者和醫護人員也成為她畫筆下的對象。

因父親年青時是戲院廣告畫的畫匠,受他薰陶Fiona也愛上畫油畫。「他也是我的畫畫老師,我也曾學國畫10年,回港後我跟了高天恩老師學畫,由鉛筆畫開始學速畫,不知不覺在陪伴父親治療中,畫了逾100張速寫。」

父親確診第10日,哥哥鄭啟泰建議一家到迪士尼遊覽,也成為Fiona的速寫題材。(被訪者提供)

細心觀察再下筆速寫

每次倍伴父親治療或覆診,在等候期間,Fiona先坐下來觀察一會,然後才下筆。她說人是流動的,不要介意能畫到幾多,最重要是靜心觀察一段時間。「爸爸坐在我前面,通常我會先畫他,有時也會畫一些吸引我的,我分了5個章節,包括父親、候診室、家人、醫護及女兒篇,畫作之外也加入我的心情,例如不交談的兩人,也吸引了我的目光;兩父子一起看醫生,也心急知道是誰看醫生。」

Fiona也愛畫戴帽的人。「不是太多香港人會戴上帽子,最多戴帽的人可能在癌症中心,或是化療掉了頭髮,也令我的目光停駐。」

候診室見一個女子在默默畫畫,難免會引起旁人的好奇。「一般人都是在滑手機,我卻在埋頭苦畫,有一次有個病人留意了我,並說畫得漂亮,說着說着更與我分享了病情,對方是一個兩次癌症復發患者,安慰我不要擔心爸爸的病,樂觀地說完成療程就會痊癒。也有護士跟我說,陪爸爸看醫生同時畫畫十分難得,我說想出一本書去表揚你們的辛勞,對方眼有淚光,因為醫護人員不時被罵和埋怨,不明白他們的辛苦。」

家人之間的緊密支援,令鄭爸爸抗病十分順利。(被訪者提供)

疾病不論貧富種族

陪診的日子,Fiona有滿滿的感受,她指疾病不會選人的身份和背景,無論貧富或是哪個族裔都有機會患病。她曾在麻醉科遇見一個白人的年輕女子,她頭上一頂大草帽,衣着像去沙灘。「我以為只是一個小手術,怎料翌日在電療中心再遇她,她原來也是一個癌症病人,我感受深刻的是,原來癌症患者未必如我們固有想像般滿臉病容,外觀也可一如平常人,他們的不尋常只是多了一項要去治療。書中我想表達是在不尋常的(治病)日子裏,也可以找到日常生活。」癌症治療不是他們生活中的全部,只是一部分,人生中也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事情。

在候診室中,有時候她分不清楚誰是患病者誰是陪伴者。「或許現在的治療藥物副作用已經減得很低,治療期間,他們的生活質素已經沒多大影響。很多時候,我會聽到他們接受電療或化療後,還會約會朋友吃午餐、接小孩放學、上班甚至是談生意。」

這個畫面也令她很深刻:醫院溫度很低,她見一個瘦弱的長者,蹲在地上雙手環抱身體,初時以為他精神有問題,當他的女兒辦好登記手續後,走到爸爸身邊輕聲問他何事,原來是太冷所致,護士隨即給他一張毛毯包裹身體,感覺很窩心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版稅捐贈香港防癌會

「家中有人患癌,家屬都可以很樂觀,令我體會到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。父親患病,令我領悟到仔女是父母的全部,但父母卻未必是仔女的全部,仔女應投放多些時間在父母身上,多聊天多聽他們的人生智慧和雋言,而不是待他們患病時才相伴。」

抗病成功固然可喜,但Fiona更想說的,世上總有人沒那麼幸運。「有些病人抗病過程辛苦,他們盡管離開了世界,他們抗癌的歷程也很光輝。」

她把這些畫放在家中的WhatsaApp群組內,鄭啟泰提議她不如結集出書。「這提議很好,除了是我們這一家的抗病紀錄,也希望藉此做慈善。」《筆常日記》所得的版稅,不扣除任何成本,將全數捐贈香港防癌會作慈善用途。

記者:周美好